去江上看劇 到江上蹦迪 長江游成為武漢文旅新頂流
摘要:4月25日,2025年湖北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在武漢啟幕,為荊楚文旅發展擘畫新篇章。
4月25日,2025年湖北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在武漢啟幕,為荊楚文旅發展擘畫新篇章。
兩天后,武漢市以“煙火武漢 遇見知音”長江旅游季接續作答——這場從5月1日綿延至8月31日的文旅盛宴,將通過“潮武漢”文旅系列與“遇知音”演藝系列,鋪展十大品牌線路,釋放千萬惠民禮包。
近百項活動中,長江甲板聲浪派對猶如一記重音。11艘游船將化身江上舞臺,燈光秀作幕、無人機為筆,日落音樂派對與聲浪蹦迪碰撞出賽博江城的奇幻夜。
武漢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透露,長江甲板聲浪派對將于5月1日至5日正式上演,此后每周舉辦一場,完成長江游船旅游產品自兩江夜游、知音號移動劇場之后的又一次迭代升級。
從龜蛇鎖江的山水長卷,到百里生態廊道的青綠詩行;從輪渡碼頭的百年鄉愁,到知音號漂移劇場的時空折疊,再到如今江上蹦迪的恣意狂歡,武漢始終以長江為軸,將山水資源、人文基因淬煉成文旅密碼,奏響一曲文旅融合發展的進行曲。
兩江四岸人文體驗日益多元
4月26日,站在龜山拂云亭前,河南游客陸明遠用360度全景鏡頭記錄下眼前勝景:亭后龜山電視塔高聳入云,氣勢雄渾,面前則是長江大橋飛架南北,橋上來往的汽車、火車清晰可見,對岸蛇山上的黃鶴樓氣吞山河。
“10年前在武漢讀大學時曾來過一次龜山,山下還都是雜亂的棚戶,與周邊景點也不相通,沒想到這次來,變化這么大!”陸明遠感嘆地說。
如今的龜山公園,有1.7公里長的山脊游覽步道,沿途觀景平臺已超10處,可360度俯視兩江、眺望三鎮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城市陽臺”。新建成的步道還串聯起周邊漢陽江灘、鐵門關、晴川閣、大禹文化園、洗馬長街等景區景點,令人游興大增。
“一橋兩山”,是武漢中心城區空間骨架的核心,由此延展而來的兩江四岸更成為武漢旅游資源最豐富、歷史人文最厚重的區域。
武漢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近年來,隨著“兩江四岸”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的建設與發展,以長江為核心的山水人文游內涵日益豐富、體驗更加多元。
在武昌,地鐵司門口站的紅墻成為游客與黃鶴樓同框的“魔鏡”,日均引流超3萬人次,百年青龍巷的煙火氣漫過糧道街,200余家商戶的霓虹招牌點亮了夜經濟。
在漢口,沉浸式戲劇《保元風云》里,游客可以穿上民國服飾,拿一張《江城晚報》,跟隨著演員們在紅磚瓦房間穿梭,回到20世紀30年代,體驗全劇130多個小戲點、18條豐滿的人物故事線。
長江生態廊道一年接待量5000萬
漢陽楊泗港的廢棄碼頭上,一座國風籃球場臨江而立。市民周勇投出三分球時,球場外的長江水正奔涌不息——這里曾是機器轟鳴的工業岸線,如今卻成了市民游客休閑運動的生態T臺。
2020年,武漢啟動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,將284公里長江岸線與112公里漢江岸線串聯成“五廊共生”的生態畫卷。
4年間,八鋪街江灘、楊泗港都市T臺等13個子項工程順利完工,讓城市與江水重新相擁。
如今,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四季景致各美其美:春日櫻花似雪,夏日綠蔭如蓋,秋日蘆荻飛霜,冬日梅香浮動。
其生態休閑式的設計建設理念,讓江灘變成了所有人的樂園,2024年接待量逾5000萬人次。
這樣的場景,正是武漢生態治理與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。武漢成功將山水稟賦轉化為文旅勝景,正在長江之畔書寫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鮮活實踐。
“五一”長江游船再迎新玩法
臨江之城必有舟楫相隨。到武漢旅游,長江游船體驗是必不可少的環節。
武漢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隨著近年來體驗式旅游的興起,該市已打造了4款長江游船產品,成為今年“五一”期間武漢文旅的主推產品。
武漢輪渡是基礎款,一塊五一張的票價就能把夕陽看夠、把長江玩夠,在機器轟鳴聲中體驗武漢人百年間的過江記憶,成為年輕人心中“最便宜的江城詩意”。
兩江夜游是升級款,2005年“晴川閣”號大型豪華游輪開啟了武漢兩江游覽的水上旅游發展格局,如今每天10余艘游船往返于長江、漢江,與江水濤聲合奏,成為“夜武漢”的黃金名片。
移動劇場“知音號”是高配款,2017年,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“知音號”正式上線,首創“移動劇場+城市博物館”模式。夜幕下,一艘復刻20世紀20年代蒸汽巨輪風格的巨輪劃破長江碧波,游客身著旗袍或中山裝踏入流動的時光盛宴,實現了科技與歷史的完美融合。
而在這個“五一”,長江游船玩法將迎來華麗升級:以古琴號、兩江游覽榮耀號為主舞臺,11艘長江游船齊聯動,將舉辦日落音樂派對、歡樂大蹦迪,以長江兩岸為劇場,游船甲板為舞臺,燈光秀表演為背景,市民游客登船吹江風、品美食、蹦江迪,盡享不一樣的假日時光。
來源:湖北日報 全媒記者 成熔興 馮袁玥
(責任編輯 向悅)